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2011-11-30 03:22
  • 来源: 汕头金平财政网
  • 发布机构:汕头市金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1月8日在汕头市金平区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金平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黄蘅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区二届人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区二届人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开创金平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市“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决策部署,务实创新,开拓奋进,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圆满完成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建设幸福金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稳步壮大。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3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是2006年的1.8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8.52亿元,比增15.5%,是2006年的2.5倍;批零销售额和住宿餐饮营业额650.13亿元,比增23.5%,是2006年的2.8倍;进出口总额10.46亿美元,比增 20.67%,是2006年的1.6倍;固定资产投资71.19亿元,比增40%,是2006年的2.5倍;经济效益持续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1亿元,比增20%,是2006年的2.1倍。占全市1/20的地域,创造了全市大约1/5的生产总值和1/5的税收。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实施扶持骨干企业若干措施,推动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五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4家,累计479家(按原统计口径),其中产值超亿元73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7.24%。黑牛食品、太安堂、金刚玻璃、西陇化工等4家企业相继上市,实现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华兴冶金、东风印刷等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园区经济不断壮大,洼地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入园规模上企业164家,2010年园区总产值约230亿元,创税约9亿元,成为全区乃至全市重要的工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制订现代服务业路线图,出台扶持发展总部经济等措施,强势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华侨新村路步行街、卜蜂莲花金平店、新华都购物广场、温州商会“366购物商城”等一批项目改造提升或建成发挥效益;服装专业市场、西片区物流市场的整合提升凸显成效。海逸酒店、广厦片区城市商业综合体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城区集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2%,比全市高出12.6个百分点。

  国内外贸易增长较快。内需不断扩大,消费势头趋旺。预计2011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 595 亿元,比增17%,是2006年的2.7倍。全区现有限额以上企业183家,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30家。外向型经济更加活跃。外经贸企业从2006年359家增至570家,出口大户由2006年66家增至78家。2010年出口总额5.36亿美元,比增21.1%,其中印刷包装、化工材料、机电机械产品及食品的出口增长较快;进口3.31亿美元,比增22.6%。

  建筑业质效得到增强。扶持房地产企业资质升级,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引导企业开拓建筑房地产市场。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82.02亿元,比增14.4%,是2006年的1.3倍。五年获优质样板工程国家级1项、省级13项、市级30项。

  效益农业优化发展。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发展水产、果蔬等特色效益产业。五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1家、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与汕头大学合作建立牛田洋水产养殖研发中心,牛田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预计2011年农业总产值4亿元,是2006年的1.5倍。

  (二)科技引领扶优扶强,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创新驱动凸显成效。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推动力,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推动印刷包装、机电机械、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印刷包装产业成为全市文化支柱产业之一,跻身国内四大基地。全区五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达71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各2家,省级工程中心12家、市级28家,“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51件。各项科技重要指标居全市首位。2010年区企业获得粤东首个中国专利金奖、两个中国专利优秀奖。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轻工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示范区”和“广东省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优秀组织奖的城区。

  经济管理不断强化。实施《关于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企业发展的奖励办法》、《金平区全力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坚持抓大扶小,推动企业做强做大。重点做好上市公司的培养、辅导,对已经上市的4家企业分别奖励88万元。落实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和项目制度,开展“百人服务团”活动,深入80家骨干企业调研服务,帮助解决问题52项。落实经济目标责任制,完善经济监管和激励机制,强化税收征管。加强统计工作,及时将规模上工业企业、限额上商贸企业纳入管理,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

  投资扩产增量明显。组织企业参加侨博会、闽粤赣经贸合作会、“台湾·广东周”、山洽会、广交会等活动。五年引进、竣工、投产一大批项目,2010年全区招商引资项目(包括增资扩产)739个,计划投资额25.98亿元,其中金润环保包装材料项目计划投资10.5亿元,预计年产值12.4亿元,税收近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完成187.84亿元,年均增长16.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统筹城乡拓展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规划先行成效明显。立足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位,编制金平西片区概念规划和牛田洋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二城二区五组团”方案,大部分构想被纳入新修订的《汕头市中心城区西片区专题规划研究》。其中“西部生态新城”成为市“十二五”新城市建设重要组团之一。完成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协助市做好旧城西片、西港-光华片、梅溪河两岸、金凤半岛、乌桥岛片区等控制性详规的编制。明确城区发展目标定位,委托汕头大学对全区打造城市行政、科教文化、商贸消费和医疗卫生“四个中心”进行规划。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合市完成金凤路桥、天山北路、海滨路西延、汕樟北路金平段、潮汕路汽车总站路段等主干道及海滨长廊、洄澜桥的改造,推进北轴污水处理厂、汕揭高速公路金平段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鮀莲军基线、鮀浦中学桥等一批区管路桥建设。推进汕头大围6个应急段的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内洋南总干涝区排涝整治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

  “三旧”改造步伐加快。结合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按照“成片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已有22宗被市列入2010年改造计划,面积3500多亩。五年来共完成“汕樟路中段片”、“浮东村改造项目”(一期之四、之五)、金港广场一期、嘉顿小镇西区等14个旧城项目改造。与此同时,多渠道破解空间制约,积极盘活已征未用的国有土地和闲置集体土地。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效推进。创卫、创园、创模、创宜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顺利通过国家创卫复检。治理工业污染源,查处违法违规企业61家。殡葬火化率连年保持100%。计生工作连年完成市下达指标,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被评为“广东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四)大胆改革创新管理,宜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管理取得新突破。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开展城管“示范路”创建活动,推动“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整治规范集贸市场秩序。在管理中提升服务,完成38个开放住宅小区封闭改造和物业化管理覆盖工作,在龙眼南、西堤、福平等路段推行夜间饮食摊档规范管理。以乌桥岛片区为试点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环卫市场化。投资130多万元完善城乡结合部环卫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城管”工作,探索建立运行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为全市提供有益经验。

  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全市首创“民安社区”,实行综治维稳、城管、计生、消防和基层组织、群团建设等工作“网格化”管理,推动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化、科学化,建设幸福安居的新型社区,经验做法得到市委的肯定和推广。目前已创建89个,至今年底可完成100个,力争到明年底实现基本覆盖。在全省率先试点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被民政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五年投入约1600万元解决102个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址问题,全区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均达到80㎡以上。创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148个。石炮台、东方等街道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建立健全维稳信访工作机制,实行大接访、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包案制度。率先在粤东成立区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率先在全省建设工业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立起区、街、居(企业)三级综治维稳平台,实现三级平台良性互动,有效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代表市在全省综治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取缔无证办学机构113家,全区没有出现校园安全事故。加强治安防控,在全市率先投放278辆警用自行车,提高路面见警率。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五年来破获刑事案件6964宗,打掉盗抢团伙199个。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工作。2010年三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占市下达我区控制指标的73.5%,为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做出较大贡献。

  (五)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民生事业长足发展

  教育保持优先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完成“代转公”任务,全额兑现教师绩效工资、离退休教师补贴。五年教育总投入达20亿元,新建、改扩建高中9所,新增学位5200个。2009年高中毛入学率提前两年实现省、市目标,受到市嘉奖;2010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8%。高考、中考成绩连年名列全市前茅。计划投资2.75亿元的金平职校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成立区业余体校、文化艺术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呈现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推进。确立“特色发展,开拓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路,建成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网点数量居全市首位。区人民医院扩建了住院大楼,获得中央、省、市扶持配套资金1830万元用于配套及装修,增加病床100张,医疗服务环境明显改善。金平太安医院、区中医院易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7家公立医疗机构成为我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0年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57%。建立健全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逐步理顺卫生监督执法程序,公共卫生监管和医疗应急能力得到增强。

  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建设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成为我市历史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景点。编印出版《汕头原点——无限金平》、《跟我逛金平》等图册,提升我区旅游文化知名度。改造区文化馆、省流动图书馆金平分馆,创办“文化金平”网站,建立、完善街道文化站17个、社区文化室75个、农家书屋18个、文化广场27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区图书馆获“国家二级图书馆”称号。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太安堂”中医药文化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群众性精神文明和“文明金平”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和谐社会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区”,蝉联“广东省双拥模范区”。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就业再就业扎实推进,创办全市首个SIYB创业培训孵化基地,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8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268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612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2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社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居民医保参保25.04万人,享受居民医保累计27288人次1.05亿元左右,各项数据均列全市前茅。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460户17141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民生福祉有效增进。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9元,年均增长7.4%。五年投入民生、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资金达28.2亿元,年均增长21.07%。每年坚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创办粤东首所提供免费特殊教育的“存心特殊教育学校”,解决孤儿、残疾学生入学问题。启动了两项粤东首创的惠民措施,对低收入户、重性精神病人突发期实施免费住院治疗,对18周岁以下孤儿在教育、住房、医疗和生活等方面进行救助。五年来区慈善会共接收捐款2887.4万元,救助困难群众7.5万人次。医疗救助力度不断加强,五年共支出医疗救助金900万元,救助2453户。为农村低保户、农村残疾人、单亲特困母亲修建住房共123户。五年总投资2687万元,完成农村水泥路面改造37.2公里。完成26个涉农社区供水直抄到户。每年坚持开展清危房保安全专项行动,没有发生因危房倒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圆满完成征兵任务,五年送兵1305人。审计、人才、宗教、侨联、侨务、对台、人防、三防、方志、档案、体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依法行政提高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民主法治扎实推进。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五年办理人大议案11件、建议86件、政协提案113件。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实行重大决策事项集体讨论、法律审查和政务公开等制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居民自治得到落实。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力度,强化财政投资工程项目、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公共利益事项监管。

  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推进“阳光政府”建设,落实依法行政,营造公开、公平、快捷的政务环境。推行城管执法重心下移,实行安全生产委托执法、加强司法所建设等,最大限度把人、财、物、事下放到街道,有效调动基层的工作主动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健全应急管理机构,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在全市率先成立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与省中小企业局共建粤东首个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先行点、直通点,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行政执行力明显提升。开展创建好班子和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完善行政电子监察系统,行政审批时限提速二分之一以上。推行行政效能监察约谈工作暂行办法和“两令一书”等工作制度,将区委区政府决策事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责任人,实施定期检查、督办和奖罚制度,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有效推进。公务员队伍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保持干事创业、务实高效的良好精神状态,进一步形成一抓到底的执行力,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区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通过五年的成功实践,我们加深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推动科学发展的经验。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区规划步伐,加快工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路子。

  ——必须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保持敢试敢闯、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向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挑战,在经济转型、社会管理、民生改善、行政效能等领域大胆创新探索,为加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营造文明和谐发展环境。

  ——必须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狠抓机关作风、机关效能建设,切实提升行政执行力,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实践,我们真切感受到,我们取得的每一个成就,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区人民的团结拼搏,离不开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热诚关心。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区干部群众、各驻区单位、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也清醒意识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产业结构有待加速调整优化,经济总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二是经济社会转型中各类矛盾凸显,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困难群体集中,社会管理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包袱沉重;三是涉农社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区现代化和文明法治水平等与区域中心城区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比较突出,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幸福金平的关键时期。纵观全局,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国际的主流。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广东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东西两翼的扶持力度。汕头明确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广东省建设海洋强省试点城市,发展势头持续上升。审视自身,我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科技创新、区位优势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资源优势日益凸显,西部片区将迎来大开发;打造城市行政、科教文化、商贸消费和医疗卫生“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奋力崛起的内在动力越来越强。金平加快发展的机遇十分难得。当然,区域竞相发展的态势更加逼人,我们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必须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进一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谱写金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加快转型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金平”这个核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真抓实干,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幸福金平建设进程。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3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31%,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3.2%。重点实现“六个明显”,加快打造“四个中心”,即经济实力明显壮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城区集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社会建设明显提升,民生民安明显改善,幸福金平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打造城市行政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商贸消费中心和医疗卫生中心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把金平建设成繁荣、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区。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五个理念:

  一是树立转型发展的理念。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扩张与传统产业提升“两手并举”;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路子,构建具有金平特色、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善于打破思维定势看问题,善于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结合点中找到创新点,在产业发展路径、社会建设管理等各个领域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三是树立统筹协调的理念。更加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城乡、生态和谐发展,统筹硬实力与软实力双提升,统筹当前发展服务未来建设,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根本依归,作为建设幸福金平的主体工程,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搞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关注“热点民生”,大力改善民生福祉。

  五是树立民主法治的理念。努力构建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营造文明法治、和谐稳定、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的战略重点,既要注重提升现有传统服务业,更要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重视规划引导,不断完善《金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路线图》,深化、细化西片区和“四个中心”、老城区规划,吸引高端服务业项目,完善服务业布局。大力推进广厦、金凤、大洋以及旧城西片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加大总部经济扶持力度,规划建设西片区总部经济示范园区,吸引各种资本投资建设总部大楼,引进和培育优势支柱产业的区域总部。整合光华、北郊、潮汕路沿线等土地资源,以“潮汕路沿线”为主要圈层,发展集服装批发、旧货交易、汽车销售、生产材料供应等多功能的综合性专业市场。利用西片区的交通地理优势,在西、北两个重点方向建设物流配送区。力争在五年内,将金平打造成为集商贸消费、滨海人居、旅游观光、工业服务、文化体育等多产业聚合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功能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完善的思路,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水平。合理划分调整工业园区的功能片区,引导支柱产业或关联度较高的企业集群向园区集聚发展。加强土地管理,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优化用地布局,实现土地功能置换,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岐山北工业片区的项目建设,加快莲塘工业片区的开发建设;提高企业“入园”门槛,承接更多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土地利用率高的优质企业入园发展;推进园区的二次开发,引导企业实施原地改造、扩建厂房,盘活闲置工业用地,提升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亩产量”。不断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力争2016年园区投产企业达40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把金平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汕头乃至粤东的品牌工业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分类指导扶持传统产业,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内涵发展道路,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新的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力争到2016年,全区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80家,上市企业达到15家。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和汕头轻工装备企业联盟的积极带动作用,进一步探索企业联盟发展路子,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企业联盟。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全面推进印刷包装、机械装备、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群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效益农业,推动以牛田洋片区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高效农业;做强做大果、蔬、家禽、水产等支柱产业,培育、扶持、发展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利用辖区高校资源优势,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发展产业特色鲜明、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高的农业产业。进一步扶强做大,推动建筑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业,拓展外地建筑市场。

  着力推动新兴产业壮大。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现有的中国包装印刷和装备生产开发基地,加快金润环保包装合成纸等项目建设;依托西陇化工、光华科技等骨干企业,推进化学试剂替代工程建设;以金刚玻璃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为突破口,推进光伏设备制造、原材料生产,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依托润和、太安堂等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发展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积极培育发展动漫创意、数字出版、文化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做强做大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力争到2016年形成有特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体系。

  (二)推进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服务优化工作。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进一步建设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和科技信息网络等服务平台。强化科技政策的普及和应用。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全区的科技管理和服务能力。

  推进科技企业培育工作。引导企业走科技兴业道路,培育新一批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引导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力促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我区知识产权联系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力争到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5%,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50家以上,产品自主研发能力达到55%以上,专利年均增长10%以上。

  推进科技进步示范工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对接活动,争取引进更多的科技特派员进驻企业,推动“产学研工作站”的建设工作。落实“软包装印刷设备制造产业技术路线图”推广工作。组织实施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作,推广节能减排和高端制造等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批科研项目,通过“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品的产业化,支撑和引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做大做强内外源型经济,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努力扩大内外需。推进出口产品和市场多元化,促进我区外经贸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俄罗斯、印度、北欧、南美和东盟等新兴国际市场,加快与台湾、东盟经贸合作步伐。培育外贸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积极申报“广东省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加强与海关、商检、外汇、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协调,与行业商会增进沟通合作,提高外贸服务水平。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即期经济增长。深度挖掘区内名优产品内销市场,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提高企业议价定价能力,扩大外贸影响力和话语权。

  努力提升民营经济。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推进金平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作用,提升企业发展素质,拓宽企业融资途径,着力把金平打造成为粤东地区企业创新服务示范基地。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优化组织结构,发展成为产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民营企业守法经营,规范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严厉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坚持招商引资与转型升级同步谋划,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注重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注重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发挥大型企业、海内外潮商、本地民营经济“三种资源”的作用,有效吸纳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我区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财团投资西片区的开发建设。广泛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努力在闽粤赣经济协作、泛珠三角经济合作、港澳台经贸活动中取得突破。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推动区内名优产品多形式参加境内外专业展览会,不断提高“金平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和覆盖率。

  努力完善财税管理。坚持“成熟一个改制一个”的原则,加快区属公有企业改制步伐。严格税收征管,加强协税护税,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向基层倾斜,逐步加大财政在民生事业方面的支出比重。加快构建绩效财政,严格预算管理,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制度,增强财政综合调控能力。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

  推进城区规划完善。积极配合市“一湾两岸”北岸西段建设。主动参与完善汕头市“西部生态新城”开发建设方案,在深化概念规划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分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推进莲塘物流园区、“汕大”智慧新城、东牛田洋片区、金凤半岛片区、桑浦山龙泉岩片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借助汕头大学等优势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逐步把规划变成现实。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一体化。

  推进“三旧”改造。坚持成片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推进梅溪河沿岸、西港河东岸、乌桥岛以及大港河西岸等片区的改造。用足用好“三旧”改造优惠政策,切实加强督促协调和管理服务工作,加快完成“三旧”改造中各类历史用地完善手续的办理。注重把“三旧”改造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挖掘传统潮汕文化、做大休闲娱乐经济、突出汕头特色结合起来,鼓励发展商务贸易、金融信息、旅游观光、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现代服务产业。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和服务全市海港、空港、铁路和大型市政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汕头大围和内洋南总干涝区排涝整治项目等水利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水利建设水平。推动中山西路、金新北路等主干路段的拓通。继续抓好区管道路维修改造,完善辖区尤其是涉农片区环卫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探索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新机制,加大市政道路和市场改造建设力度,解决辖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岐山、月浦等城乡片区的规划,引导农村向城市居住区模式发展,打造名村名镇,力争到2016年,20%的涉农街道建成名镇、20%的涉农社区建成名村。整合农村自留用地,积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引导农村集体自留用地连片开发,科学规划农村工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片区学校布局调整,提高农村片区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涉农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生活难题。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维护农村发展和稳定。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制度化、规范化改革。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优化城区发展环境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城市和农村社区自治型管理模式,构建政府主导、社区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机制。以创建“民安社区”为抓手,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管理服务信息化。积极培育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提高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建设。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行新机制,推进市政设施维护、城区清扫保洁、园林绿化管理市场化。进一步提高城管示范路创建水平,全面推广开放性住宅小区实行封闭式物业化管理。强化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抓好重点地段、重要区域和示范路的管理。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依托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全区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步伐,建立健全社会治安辅助队伍。做好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服务。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强化校园安全工作。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传销和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加强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整治,着力消除安全隐患。全面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强化安全发展的责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促进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降耗,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强化对鮀济河等重点河段、重要区域的综合整治,抓好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严肃查处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倡导低碳生活,培养低碳环保的文明理念。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深入开展“两无”活动,继续实施人口计生管理服务“个十百千万”工程,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下。巩固发展殡葬改革成果,确保火化率100%。

  (六)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功能

  推进公共文化建设。逐步加大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以街、居为重点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对“老埠”文化的传承保护,加快推进汕头大厦、永平酒楼、红色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等宝贵史迹的抢救、保护、利用工作。大力发展民间群众文化团体,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效开展。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巩固创文成果,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窗口活动。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抓好教育和人才工作。加快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高中内涵发展水平,探索国际化办学途径,积极发展新型职业教育,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加快金平职校新校区建设,加紧谋划利用闲置校舍建设金平技工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共同体建设,保持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努力建设广东省教育强区。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围绕《金平区人才资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培养、引进创新型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发展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完善辖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粤东地区技术先进、服务一流的“医疗卫生中心”。调整医疗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专科,推进区中医医院和太安堂医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施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重大疾病防控、职业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逐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开展公立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巩固“创卫”成果,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人民武装和“双拥”工作,积极发展老龄、妇女和儿童事业,推动宗教、侨务、方志、档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落实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健全就业援助制度,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重点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建立健全区、街、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技工教育,多形式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和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障,推进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等社会保险。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继续落实“两个确保”,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和下岗困难职工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各种对象的保障标准。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完善和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大力开展社会救助、经常性社会捐助和社会帮扶工作。鼓励社会组织、慈善团体参与民生事业。加快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坚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尽力解决好部分群众住房难、就业难、饮水难、看病难、行路难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抓好农村扶贫工作,改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八)坚持依法治区,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严格执行各项决议决定,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做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建立和完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法律审查,以及公示、听证等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抓好“六五”普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营造知法、守法、依法的社会氛围。

  建设服务政府。弘扬求真务实之风,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推进政府向市场购买公共服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精简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审批流程。创新公务员教育、培训和考核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公务员队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科学发展的能力。落实行政问责制,加强对行政机关、公务员执法执纪情况的监督检查,保护严格执法,营造良好执法环境。强化绩效考核,调动公务员队伍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保持令行禁止、一抓到底的强势执行力,树立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形象。

  建设廉洁政府。强化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强化公众和舆论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干事环境,努力建设“阳光”政府。

  各位代表!过去的成绩令人鼓舞,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我们肩负着抢抓新机遇、再创新辉煌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建设幸福金平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_-_-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金平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