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2016-12-08 08:43
  • 来源:
  • 发布机构:汕头市金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20161122日在汕头市金平区第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金平区人民政府区长    林锡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开创金平加快振兴发展新局面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福祉进一步增强,完成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两大战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总量持续居各区县之首。2015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1.3亿元,比2010235.4亿元增长54.6%,年均增长9.1%,今年预计达到4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822元,年均增长8.5%,比全市平均高出37.2%;工业增加值118.5亿元,年均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7亿元,年均增长14.9%,总量及增速均居全市首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5亿元,年均增长8.9%来源于金平区的税收45.1亿元,年均增长7.6%;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1亿元,年均增长36%实体经济不断壮大。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抓新兴产业培育抓经济户口清理和“四上”企业入统,不断做大产业“蛋糕”,提升档次水平。目前全区市场主体达50784家,其中企业13542家,规上工业企业249家,限上企业265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11家、超10亿元的3家。

(二)科技创新能力领跑全市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完成工业技改17.5亿元,今年前10月份完成33.7亿元,增长122.5%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出台扶持金融、电商、物流等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41.1亿元,年均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从0.943.855.3优化为0.935.963.2引导支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实施上市上板奖励和扶持政策5年新增上市企业5,总数9家,市值达786.6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建成全省首家政企合作的实体金融超市,被评为2016年省“互联网+”试点项目,全市首家科技支行落户金平,成立“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汕头分中心”,获评广东省金融稳定奖。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电子商务试点项目海西塑料交易中心被省认定为“重点培育进口商品交易中心”,柏亚电产业园发展为集电商、物流、金融互融发展园区,中国物流信息交易平台潮汕中心站建成使用1860文化创意产业园、欧美汽车城、粤东博览中心等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相继投入运营先后举办两届“中国不锈钢产品博览会”和“粤东化妆品包装材料展”。获评非珠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组建粤东唯一的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建立粤东首家院士工作站,拥有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6个和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8个,85%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技术研发机构。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2家,年底可达80家以上;拥有全市2/3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7家、省级创新型和试点企业12家。科技企业数量、承担各级科技计划及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均列全市第一位。全区企业主导、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21项,居全市首位。“轻工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拥有4个驰名商标、44个著名商标、15个省名牌产品,列全市前茅。引进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列入省“珠江人才计划”,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实现省创新创业团队“零”的突破。

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加大金园、升平、叠金、岐山北、荣升科技园等园区扩能增效力度,鼓励二次创业二次开发盘活闲置厂房,提高容积率土地利用率5年共投资41亿元,扩增厂房38万平方米,新增企业56家,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率达100%2015年,工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7.8亿元,占全区43.3%,今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粤东唯一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积极破解工业供地不足瓶颈,推动市规划建设莲塘工业区,已出让土地5273.1,引进企业5家。几年来,上马柏亚电子商务产业园、润科生物年产1000吨海洋微藻DHA项目等一批产业项目,投资13亿元的金润信息技术孵化创新园于今年10月动工。抓住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的契机,规划建设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已完成起步5.6平方公里的规划修编及1186亩土地征收平整成立了汕头中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有2家企业与以方达成2个合作项目。合作区首期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投资15.5亿元,今年12月动工。规划10.7平方公里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完成西片区控规修编及开展山兜、举登片区征地工作,启动首期市政道路配套建设PPP项目,投资18.8亿元,已完成合作主体招标工作,今年12月初动工。

(四)交通基础设施大干快上。5年来,共争取上级资金2.9亿元,本级投入7183万元,对大华路、金韩路、卫工路、三让路、金环西路西港河桥等一批“断头路(桥)”、破损路进行改造建设投入1亿多元,改造修缮137条内街小巷、清通650公里下水道。今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两年内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完成破损路改造的部署,主动作为,大胆融资,启动了金凤西路及跨大港河桥、澄海路、天山北路及跨梅溪河桥、金砂西路西延、中山西路西延、海滨路西延、金新北路、厦岭路、龙眼路等道路建设,共14条道路4座桥梁,计划投资78亿元。创文强管期间,投入1.6亿元,修缮道路27413.9公里,铺设步道25.3万平方米。包括几年来市对金平辖内中山路、长平路、新兴路等一批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盛况空前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五)城市面貌变美变绿。以城市更新、扩容提质为抓手,共投入47亿元,对28宗旧厂房、旧村庄进行改造,面积达255万平方米,建成了金港广场、金紫世家、香樟美地、龙腾嘉园、星汇国际等住宅小区和卜蜂中心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城市景观发生大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市人大出台实施《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等法规,完成了控制性规划编制和“三环三线”沿街建筑物扫描测绘及登记工作,完成了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海关低级帮办旧址、邮局大楼、老邮电广场和桂园等一批文物点修缮,开展永平路100米步行街道路改造项目,启动了永平路100米保育活化项目、五福路示范街、西堤路4骑楼修缮加固和同文学堂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乌桥岛棚户区改造项目已正式启动,即将完成政府采购和融资工作,明年上半年开始征拆开工建设安置房开展创文强管以来,清理整治主次干道107处、马路市场22个、内街小巷928条、拆违3万多宗,面积达48.2万平方米。同时计划投入76亿元,开展道路修缮、市场改造、公园绿化、文物保育、黑臭水体整治等64个工程。几年来,投入2.2亿元,开展“绿满家园”行动,全区绿化率达43%。投入近2000万元,全力开展巩固国家卫生城市行动,为汕头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检做出贡献。实现环卫作业市场化全覆盖,每年投入8000多万元,大大提升保洁水平。投入1350万元,开展“千村环境”和“百河千沟万渠”整治。争取省、市补助1.86亿元,启动内洋南总干涝区排涝整治工程(汕头段),已完成工程量42%红莲池河引韩工程也即将开工,汕头大围6个应急堤段完工验收。

(六)民生社会事业齐头并进坚持民生为先的公共财政投入导向,五年用于民生事业的投入达67.3亿元,年均增长17.4%。每年区级十件民生实事和各街道5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大力推进教育创强创均,五年投入教育事业32.3亿元,占财政支出35.8%。各层次教育均衡发展,获评广东省教育强区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启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逐步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成立金平教育发展促进会,筹资1006万元。引进社会资合作扩建聿怀中学综合楼,兴办聿怀实验学校、东厦中学北校区等,净增优质学位逾万个投资近3亿元建设金平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首期5.6万平方米教学楼及配套,已投入使用。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壮大公立医院实力,引进民营资本兴办太安医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覆盖建设24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平价医疗服务扎实推进,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投入2亿元,与市中心医院合作建设区中医院新址1月份整体搬迁。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先进水平,步入国优省先行列,获评“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2015年受到省表彰。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大众舞台”和“好人文化”等文化活动品牌,倡导文明行为,拥有全市2/3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评“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蝉联市文明区。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2015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8273人、456745人、148596人,分别增长23%83%50%;累计发放低保金3.4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城镇年均增长13.3%、农村年均增长11.1%;发放医疗救助金5228万元、临时救济金728万元,实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投入7070万元解决18082户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历史遗留问题,占全市的74.6%。大力做好就业工作,共新增就业6万人次,获评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开展省基层民政公共服务试点工作,实现街道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全覆盖,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妥善解决莲塘片区历史遗留问题和湖头社区、北墩、龙眼经联社等一批历史积案、“钉子案”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平安金平建设,积极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建设治安视频监控探头4.3万个,刑事和“两抢一盗”警情年均下降8.9%11%,全区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等工作,五年来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民族宗教、对台、“双拥”、外事侨务、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科普、殡改、老龄、残疾人、防震、档案、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连续12年被评为广东省“双拥模范区”,获评“实施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省级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和全市唯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七)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健全学习制度,区政府班子成员带头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决策能力。推进民主法治工作和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累计办理人大议案16件、建议128件,政协提案150件,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制定实施区政府工作规则,实行重大决策事项集体讨论、法律审查和政务公开等制度,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健全区政府法律顾问和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六五”普法成效明显,“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获评全市首个“全国法治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制度改革。加大基层的投入和放权,五年共投入14亿元,每个社区工作经费从原10万元增至20万元,在全市率先试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促进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全面清理区直34个部门权责事项4211项,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一门式一网式”改革,投入1041万元完成区、街道、社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建成网上办事大厅,所有街道、社区开通网上办事站(点),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无偿代办服务,解决“办事难”问题。率先落实“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改革措施,五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2万户,新增企业注册资本99.3亿元。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纠正“四风”和庸懒散奢、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完善办事窗口和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机关作风逐步好转营商环境更。落实政府集中采购、工程招投标、财政收支两条线等各项制度,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力度,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推进阳光政府建设,逐步营造了干事创业、敢于担当和清正廉洁的氛围。

回顾五年来的政府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主动适应新常态。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传统的思维方式、行政手段、发展模式已不相适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发展方式,以改革统揽全局,依靠改革破解难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勇于革自己的命,牺牲自身利益,推动改革,释放活力。各市场主体只有树立不进则退、不变则亡的理念,主动调整应变,高度重视人才、技术,重视品牌形象,重视质量效益,才能站稳脚跟,做大做强。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双创”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提质效,才能有效突破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制约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集约式、可持续转变,不断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转变职能,当好企业“吉祥三保”新形势、新常态考验政府的应变力和执政能力,必须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升效能,改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构筑起“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公平、透明、法治、高效营商环境,不断吸引、汇聚各类发展资源要素。

——必须坚持担当负责敢干敢破敢立敢担当、善作为,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矛盾和阻力越来越突出,各级干部必须以改革者姿态、以敢闯敢拼的干劲、担当负责的魄力,面对困难不回避、遇到矛盾不推诿,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像创文强管一样,敢啃“硬骨头”、能打攻坚战,迎难而上,不断破难题、促落实、发展。

——必须坚持民生优先,以群众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发展的目的是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在抓经济工作和社会管理的同时,必须从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事情着手,将公共财政优先投向民生事业,集中财力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不断推动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必须坚持依法治区,增强政府公信力。法治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必须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决策部署,守纪律、讲规矩,时刻绷紧党风廉政建设这根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和管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依法行政,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关怀支持的结果,是区委正确领导、统揽全局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同心同德、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乡亲,向驻区各单位、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金平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一是受土地供给不足制约,大的产业项目落地难,区内企业外扩产,影响做大工业头;传统产业面临竞争加大,增长乏力,部分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跟不上步伐,产销下滑;有的企业转型升级增资扩产碰到人才不足和“融资难”问题,举步维艰二是城市公共配套等基础设施欠账仍较多,城市建设任重道远涉农片区的教育、卫生等配套还不完善,生产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受财力限制,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压力大,收支矛盾突出状况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四是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管理能力仍存在很大差距,必须进一步提升提效等等。对此,我们要正视问题,积极面对,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们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建设粤东中心城市核心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将金平区定位为全市三大发展平台之一,赋予金平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级高新区即将获批,并与金平区“政区合一”,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明年去筹招生,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金平工业转移园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主次干道、轻轨快速、重要路桥、“断头路”等长期制约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乌桥岛改造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一批公园、市场、文物场馆改造建设,重大水利项目及黑臭水体整治加快推进,一批城市更新项目陆续建成,城市面貌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创文强管不断引向深入,全区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积极因素,必将对金平来发展产生根本性、全方位、深层次的推动作用未来五年,将是金平区最重要也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使命感,主动作为,自加压力,超越常规,敢为人先,争当标兵,形成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不错失机遇、不辜负时代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区第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大汕头湾区的发展战略,以当好汕头振兴发展排头兵为新定位,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为目标,以建设国家级高新区为抓手,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抓交通、建平台、造环境、强管理、创文明,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要目标任务是:

——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到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7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30亿元,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650亿元,年均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50亿元,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额达700亿元,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额达13.8亿美元,年均增长5%

——创新驱动获得新突破。力争到2021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9%,大型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企业研究开发院,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成机械、食品和印刷包装等若干个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继续保持科技实力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打开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与以色列等国家有更深更实质性的合作,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金平现代产业集聚区和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步伐,更好吸引海内外项目、资金等落户,推进列入市“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的89个总投资额超1000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外资、侨资、民资良性互动,提升开放合作层次和水平,着力构建更有活力、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城区环境和城市河涌水系综合整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显著提高,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区域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有效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民生事业有更大进步。保持公共财政投入民生社会事业大比重、高增长,5年计划安排160亿元,投入民生保障项目,投入70亿元建设一批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扶持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提升医疗卫生优势地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提前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三、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举措

我们要突出重点,创新思路,狠抓落实,补齐短板,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打造发展新“引擎”

国家级高新区是汕头实现高端人才聚、高新技术引领、高端产业集聚重要平台。要按照市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金平区、高新区“政区合一”,把国家级高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创业创新的新引擎、产城融合的示范区。

加快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5.6平方公里起步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核心区,高起点规划建设好。集中力量推动片区未征土地的征收工作,加快平整,为项目落地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年底前,金凤西路二期、学林路、金凤西路跨大港河桥等合作区首期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式动工要倒排进度,强力推进,按计划在3建成,并尽快实施项目的扩展、延伸依托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汕头健康学院等高校,引进中山大学创新孵化团队、天安数码科技公司、国药集团等国内有实力和经验的合作伙伴,引进中以航空产业基金等金融机构参与投资,引进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蓝色经济中心等新技术和制造项目。组织好本地企业与以色列方基金及技术转移中心的对接,尽快启动孵化区建设,逐步建成以健康产业为核心,集生物制药、航空产品制造、新材料等高端产业研发及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培育为一体的园区。争取5年内形成规模,成为区域人才、高端产业集聚高地和科研创新重要平台,为实现建成中国“南方硅谷”和中国创新中心的目标奠定基础

加快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土地征收工作,明年完成西片区约1000亩土地征收。12月初,澄海路、鮀中路等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PPP项目动工建设,计划3年内完工。打破传统分散供地模式,以工业地产和整片供地形式,鼓励PPP合作主体和行业商会参与开发运营。以高端制造业为门槛,以轻工装备等优势产业为发展重点,按照产业链布局,建设轻工装备、印刷包装、食品工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用3-5年的时间,打造成为汕头北部乃至粤东地区的现代产业发展高地。

加快现有工业园区提质增效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导园区企业向技术高端化、产品高新化转型发展,不断提高园区单位效益和综合实力。积极申报、建设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工程,提升产业项目准入门槛,有效承接高端产业转移落户。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依法清理、盘活园区闲置土地和厂房,争取市将莲塘工业区等2300多亩国有存量土地,及其他未征土地的出让开发和配套建设下放到区,充分盘活土地资源,破解供地不足难题。支持、引导行业商(协)会、企业建设高层通用厂房,着力解决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用地问题。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商业功能配套,积极引导社会资金采取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园区生产生活功能同时,加快莲塘工业区项目建设投产,整合土地,扩大园区范围,使之成为承接中以合作区科技成果的制造基地。推动金润信息技术孵化创新园、光华化学年产1.4万吨电子化学品扩建技改项目、新洋环保型塑胶珠制品生产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尽快竣工投产。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要加快“去降补”步伐,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调结构、促转型,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积极承担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加大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校—区—企”全面合作机制,推动形成源头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运用、产业配套实施、产学研政资紧密合作的完整链条。加强与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规模5亿元的华融华侨金平“双创”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四川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推动柏亚电商科技大厦、绿色创意产业园、大潮汕创业中心、大家来众创中心等孵化器加快建设。

做强做优产业集群。全力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推动印刷包装、日用化工、轻工装备三大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健康科学、文化旅游两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1五大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争取省、市专项资金扶持,引导企业深入实施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发展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大对上市上板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年产值超100亿元、10亿元和亿元的企业,着力打造产业龙头,力争五年内新增15家上市上板企业。深入开展“质量强区”活动,引导企业树品牌、创名牌。鼓励传统优势产业组建行业商(协)会、产业联盟、标准联盟,抱团发展,更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争取行业话语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领域,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现代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休闲养生、现代医疗、文体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完善汕头金融超市、科技金融街建设,支持柏亚电子商务产业园进一步做大做强。立足金平商贸产业优势,规划建设广厦、金湖和华新城商圈,推动投资10亿元的海霸王冷藏物流及农副水产品加工基地、沃尔玛东厦店等项目建设。整合大学路、潮汕路沿路周边土地资源,发挥粤东博览中心等会展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机电、汽车、水产、茶文化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加快电商平台建设,推动跨境电商加快发展培育建设电商特色小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以开埠文化、民国风情为主题的小公园旅游带,以文化、宗教、休闲和古村落为主题的桑浦山旅游带,以国际湿地、绿色生态为主题的牛田洋旅游带,加快建设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和美食旅游五大板块,力争到2021年,新增4A级旅游区2个,3A级旅游区3个,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推进城扩容提质,打造美丽文明新金平

推进城扩容提质,是促进产城融合,推动振兴发展的三大抓手之一。要坚持规划引领、以产带城、生态绿色的理念,以人为核心,以宜居宜业、可持续为目标,合理布局、新老融合,注重品质内涵,有序推进

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围绕“一年大突破、三年大变样、五年创文明”的目标,集中力量,强化监管,对城区环境持续进行整治。深化实施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保洁员、“五老”巡查员、协管员、环卫督查员和志愿者五支工作队伍的重要作用,推动“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构建城市管理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推进城管执法重心下移,推行跨区域巡查监管、跨部门联合执法交叉检查的做法,扩大城管数字化范围。完善区、街道、职能局、纪检监察四个层面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全面实行环卫作业市场化后的后续管理和考核,着力提升保洁质量和水平。结合文明区、文明街道和文明社区等创建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更高层面上打造文明金平。

加快推动城市更新。利用好首期6亿元融资,动员社会资本参与,全力推进小公园保育活化。明年1月份完成西堤路沿路骑楼修缮修复、景观提升工作,加快永平路100米项目及“三环三线”建设,以点带面,在2-3年内全面完成小公园核心区保育活化工作。利用闲置厂房、楼宇等改造建设为创意创业基地、公益活动场所、公共停车场等,进一步激发老城区活力。加快推进已纳入省“三旧”改造标图建库成果项目改造步伐,推动一批项目上马融资60亿元,明年正式启动乌桥岛棚户区改造项目争取4年内完成搬迁安置和收购平整工作,把乌桥岛建成一颗美丽生态的“明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补齐道路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市轻轨1号线、海滨路西延、金砂路西延、中山路西延、金凤西路西延、澄海路、牛田洋快速通道、潮汕环线高速等主干道建设,进一步拓展互通互联交通路网。继续打通“断头路”内街小巷修缮改造,加快厦岭路、金新北路、天山北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建设,到2018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市政道路改造建设。将投资14亿元的工业园区内潮阳路、揭阳路、普宁路、南澳路、惠来路等五条道路和投资4亿元的潮州路、金陵路、凤凰山路改造贯通项目纳入融资范围3年内建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编制我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因地制宜开展项目改造,到2020年,中心城区内涝积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启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积极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配合市推进西片区截污管网铺设,启动西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着力解决老城区和涉农片区排污、水浸问题。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最严格手段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重点、分期分批解决环保历史遗留问题。推进黑臭水体整治,融资10亿元对区内18宗黑臭水体进行整治,2017年完成鮀济河、明珠河沟渠等5宗水体整治,2018年完成岐山灌渠、牛田洋排渠等13宗水体整治。按时保质完成内洋南总干涝区排涝整治工程(汕头段),2017年启动红莲池河引韩工程建设,促进城市水系生态提升改善。配合推进雷打石三大环保工程建设,大力建设垃圾转运站等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杏花、金凤等一批公园绿化美化项目,在涉农社区、城区规划建设一批文体广场、街心公园,沿江建设带状公园,与在建的北郊公园、西堤公园形成城市新景观争取将鮀莲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纳入省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乡村。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进一步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到2021年,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立施行临时救助制度,有效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权益。探索建立邻里互助等多种养老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和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老有所养”。充分发挥各级慈善组织作用,建立完善慈善表彰激励机制,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加快建设专业社工队伍,积极建设一批社工服务站,争取纳入“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运营示范项目。坚决打好2016-2018年脱贫攻坚战,做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因地制宜、因人因户施策,精准发力,确保2018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推进教育标准化、信息化、法治化、现代化发展,力争2017年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2018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积极探索学区制、托管、集团化办学改革,以优质学校为核心,继续推进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进一步提升优质教育覆盖面;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扩大特殊教育规模,金平职业技术学校明年与市卫生学校合并建设卫生健康学院实现职业教育新跨越。大力推进卫生强区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医保、医药、医疗”改革联动,在今年完成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实现群众小病不出社区;融资14亿元,建设第三人民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大力扶持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院进一步突出专科特色,做强做优引导和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与市级医院建立合作机制,推动东西片区医疗资源分布。继续推进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落实“全面二孩”政策。推进文化“六个一”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加快基层文化广场、文化站等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打造“大众舞台”、“金平好人”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做好民族、宗教、“双拥”、妇女、儿童、殡改、方志、老龄和关心下一代发展等各项工作。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区级和涉农街道集体“三资”交易管理平台的作用,完善公有和集体“三资”监管机制。依托综治信访维稳三级平台,全面实施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目标管理,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研判、化解机制,落实社会矛盾纠纷领导包案制度和重点领域责任分工,确保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加快建立纵向到街道、横向到区各职能部门的网上信访系统,强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将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全力抓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新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要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编制区级通用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要素,创新审批服务方式,积极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逐步放开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市场,保障平等准入,加强监管。深化简政强街事权改革,逐步下放与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执法权限。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规范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行为,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稳步开展土地确权颁证工作,让广大涉农社区居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紧抓“政区合一”契机,落实国家级高新区税收优惠政策,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区级财力保障水平。

大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强化用地保障,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持续抓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落实差别化供地政策,优先保障民生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废弃地和地下空间扩展利用开发,有序拓展和优化建设发展空间。强化资金保障,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PPP等方式,引进政策性银行、大型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发展;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融资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与产业商(协)会等开展融资合作,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强化人才保障,落实各级人才政策,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规模。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活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持续增长。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建立事权相适、权责一致、监管有力的市场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准入。扎实开展降本清费减负行动,减轻创新创业企业负担。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开展“一对一”就业援助,以创业带动就业,五年内每年新增就业1.3万人以上。

(六)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努力建设阳光法治服务政府

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政府及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牢记宗旨,勤勉尽职,真正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切实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围绕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有效保障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的监督,切实做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推动区政府各部门进一步建章立制,结合建立部门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进一步编密编实制度“笼子”。健全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推动各单位主动做好依法行政各项工作。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七五”普法,健全区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带动各单位自觉学法、用法。

着力提升行政效能。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政府职能减、放、转、并力度,当好企业“吉祥三保”,大力开展“三集中”服务活动,着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实施“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三级公共服务站和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水平,打造规范、高效、便民的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完善绩效考核和督查督办机制,进一步加强效能监察、执法监察和廉政监察,严肃查办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确保全区政令畅通。

着力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重要党内法规。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决反对和纠正“四风”,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严肃财经纪律,支持审计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增强监督效能。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深化决策、执行、预决算等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抓住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强化廉政风险排查、防控、治理,切实推动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始终坚持对腐败“零容忍”,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实现今后五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事关长远,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乘势而上、积极作为,为当好汕头振兴发展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_-_-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金平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