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区作为汕头市的中心城区,面临汕头内海湾,背靠桑浦山,是汕头近代开埠原点,“百载商埠”的发祥地。是汕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汕头政治、文化、商贸、物流中心和重要的工业、科技基地。陆域面积114.64平方公里(连同海域共141.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01万,下辖12个街道170个社区居委会。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汕潮揭三市交界,潮汕一小时生活圈核心区域,北临潮汕机场(30分钟)、南接沈海高速,东近汕头动车站(20分钟),西通206国道,区内拥有潮汕环线高速、牛田洋快速通道、233省道、汕昆高速、206国道及金凤西路等内外环快速通道,交通十分便利。
产业兴旺,商贸繁荣。2024年,金平区以头部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倍增培育计划,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50家倍增计划企业总产值增长超10%。绿色印刷包装、智能装备、新材料、大健康等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近八成。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IPO注册获批。现代产业集聚区已落地23个产业项目,推进金平区与光明区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规划建设,光明—金平“反向飞地”正式启用,引进15家优质企业入驻。完成工业园区“14路5桥8站2网”建设,基本建成园区数字化及智能化系统。加快打造以小公园开埠区为核心,以镇邦路、龙眼路两条美食街为带的“一核两带”特色文旅商圈,依托“打卡潮汕”“鮀城优选”等数字化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推进商贸文旅发展。“打卡潮汕”文旅消费电商平台被评为全市唯一的广东省电子商务优秀案例。
扎实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以“工业上楼、科技赋能、城市更新、产城融合”为主线,以六大攻坚行动为抓手,健全“1+6+N”实施路径,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粤字号”品牌6个,广东省出口示范基地1个。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启动预制菜产业园建设。结合鮀莲、月浦街道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加快推进文农旅产业发展带建设。建立健全典型培育体系,已选树培育6个省级典型社区、4个市级典型街道和17个市级典型社区,完成4个涉农街道和45个涉农社区的建设发展规划编制。
科教领先,民生和谐。社会事业领先发展,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科教力量雄厚,有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所高等院校及100多所中小学校,4所三甲医院,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广东省教育强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4家科研平台相继落户汕头科学城。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光华科技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成为全市首家入围企业。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14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项目22个。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06家,总量继续居全市各区县首位。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89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拥有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和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全区总量居全市各区县首位,获评优秀全国科普示范区,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是广东省非珠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推出“金管家”服务模式,为企业、项目提供“帮办制”“代办制”等一系列服务套餐,助力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推进“跨域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推动10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跨域通办”。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区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率为100%,发布“不见面审批”事项共430项,上线“秒批秒报”事项403项。
环境优美,宜业宜居。被誉为海滨邹鲁、美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潮汕文化、开埠文化、侨批文化、红色文化有机融合发展。辖区内拥有省级历史文街区——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中央红色交通线(汕头站)旧址、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等红色革命资源。郁郁葱葱的桑浦山、风景秀丽的中山公园、鸥鹭翔飞的牛田洋湿地,风景宜人。知名食府酒店众多,近百种风味独特的小吃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