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金平 > 历史沿革
分享到:
汕头老城区历史建筑具备保存价值
  • 2021-08-05 10:27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金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汕头因港而兴,因贸而盛。早在开埠(1860)前,汕头就因港口而带动商业贸易的兴起。先是在老妈宫前一带形成临海集市,后沿老妈宫向西的海岸发展。至清嘉庆年间,逐渐建起了柴米药材和修船等行当,并形成了行街、顺昌街等相对稳定、集中的商业区,共有店居200余间,即俗称的“闹市”。“闹市”虽属自由聚集,自发建设的市集雏形,但道路的横直相交,内外沟通,水陆连接,已形成以集中、通畅为主要特征的方格式格局,且有着行业相聚、行商坐贾有别的、商居有分的功能分区雏形。那时的“闹市”范围东至今民族路,西至今同平路,南至行街,北至今福平路。至清咸丰八年(1858),商贸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发展为店居混杂,原“闹市”逐渐退化成为市区腹地,故称为“老市”。

  开埠后,帝国列强纷沓而至,洋人所兴建的洋行、教堂、医院、学校都是以占据海岸一带为主要特征。汕头本地的小商店业大多处于西北部靠韩江、榕江的一隅。新兴起的出口商行,则多处于靠海岸、接韩江的西南部。随后市区向西南海岸延伸,逐渐形成“四安一镇邦”(怀安街、怡安街、万安街、棉安街和镇邦街)和“四永一升平”(永兴路、永泰路、永和路、永安路和升平路)的商业街道和商业格局。1873年开凿的迴澜新溪和1904至1908年建成的潮汕铁路,有如两条大动脉沟通汕头与内地的河运、陆运。特别是潮汕铁路的通车,南起汕头、北迄潮安,全长42公里,堪称汕头历史的一件大事。汕头经过1860年开埠至1911年民国成立51年间商贸海运的发展,成为潮汕、兴梅以及赣南、闽南进出口吐纳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

  1921年汕头成立市政厅后,市区面积迅速扩大、交通路网快速发展,货流量剧增,商业得以快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商业呈现繁荣鼎盛局面。

  汕头商业之所以如此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各项基础设施的较早较快发展,在多个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1914年由澄海籍巨商高绳之创办的庵埠水厂正式供水,汕头自来水公司正式营业,市区居民用上了自来水,汕头成为全国第九个拥有自来水的城市,省内仅晚于广州。1918年至1923年汕樟轻便铁路建成全线完工,乘客和货物均可从汕头运输到澄海县城,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了。1922年,修建了汕樟公路。1923年,修建广汕公路。嗣后,又修建了潮揭、兴揭、揭普、潮普等多条公路,构建了完整商业交通网。1929年汕头飞机场完工启用,同年汕头电报局开始营业。1932年,由汕头市政府与美商中国电气公司合作的公立自动电话公司成功营业,全市用上自动电话,是全国第九个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的城市。1933年,广汕无线电台开通。海陆空交通运输网、邮电通信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汕头商贸的繁荣鼎盛。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广州、青岛,位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三位。汕头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20世纪20至30年代,怡和、太古、渣华、华暹、民生等10多家轮船公司和招商局先后在汕头设立机构。汕头成为五岭以南第二大繁荣的城市。1925年,汕头市第三任市政厅长萧冠英在其所著《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一书中这样介绍汕头:“夫汕头一埠,为潮梅各属及闽赣边县之门户。凡此等地方外出南洋群岛及东南亚细亚之移民、与夫对外贸易,悉由此经过。故其商业经济影响所及范围甚大……为全岭东之总汇,潮梅商业之中枢。”

  其次,汕头的商业繁荣得益于政府对老城区的重新规划。在遭受1918年潮汕大地震和1922年“八·二”飓风灾后,汕头老市的平房旧房倒塌无数,急需进行恢复重建,重新规划改建的倡议应运而生。1922年,汕头市政厅开始着手编制“市政改造计划”。1923年汕头市政厅将编制好的市政改造计划上报审批,因政局原因未予批准实行。1926年,鉴于当时汕头自身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两次特大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汕头市政厅将重新修订的规划再次报呈广东省政府。在获得省政府的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行。汕头市政厅着手对老市区进行规划改建,划分出工、商、居住、游乐等功能分区。当时汕头老市区规划改建用地共620848.8平方丈,其中商业区规划用地505701.4平方丈,约占了80﹪,余下的20﹪才规划为其他功能区用地,可见当时商业在汕头市经济社会中所占的比重。市区规划建设以法国巴黎街区为蓝本,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中心,呈扇状放射扩张出升平、安平、国平等多条道路,居平、永平、商平等道路环形连接的城市路网格局。这样的街区景观,当时是世界少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商业区规划建筑。街区条条街道通码头,既方便上货、下货,又宜行宜商。街道两侧商铺为中西合璧骑楼,前是商铺,后是仓储,楼上住人,美观实用,具有独特的汕头商埠风格。至1938年,规划提出的道路和用地布局基本实现,形成了东起外马路尾,北至乌桥,西、南至海边,面积约3.3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

  这种商业规划建筑布局完全是按汕头商埠城市发展和商业需求形成的。经市政府规划改建后的汕头新商业区,老市焕发新颜,充满着无限商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者。随后,有汕头埠四大百货公司之称的南生公司、振源公司、平平公司、广发公司相继聚集小公园商业区营业。南生公司是印尼侨商李柏桓从南洋筹集资金创办的,振源公司是镇邦街泰源号东主郭仲眉招请蕉岭人吴德馨为主的归侨和海外侨胞集资创办的,平平公司是新加坡华侨陈焕群等创办的,广发公司是梅县人李景韩创办的。四大百货公司,侨商侨资占了三个,南生公司更成为汕头商业龙头。

  汕头小公园一带的新商业街区成了当时商业黄金旺地和豪华时髦的象征。经成功规划改建后的新商业区,快速推进了汕头的近代城市化进程,汕头逐步形成了与自然地形巧妙结合,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和连续统一的骑楼建筑群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商业区格局,可谓近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定实施城市规划的一个成功例子。由此促进了汕头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城市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1930年有薯粉业、鲜鱼业、土糖业、中药业、西药业、酒业、汇兑业等27个同业公会成立。至1933年共有同业公会33个,会员达13834人。这一时期在汕头设置的大小商号共有3441家,分属96类行业。1928年至1933年短短5年间,城市人口从13万多人猛增到1933年的19万多人,商业从业人口占了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据民国海关统计,1928年,汕头进出口贸易额居全国海关第5位。

  纵观20世纪20、30年代汕头实施城市规划的原因及其成功之处,一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都把发展重心放在发展工商业上,通过改良城市规划格局来促进都市经济繁荣成为必然。二是当时汕头政局相对稳定,政府主张兴办实业,发展工商业,鼓励华侨投资,使得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巨额侨资回流参与城市建设,成为汕头近代化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三是政府超前的预见力、行之有效的控制力和市场驱动力,使得城市道路拆迁和骑楼街区建设能够全面铺开进行。

  20世纪20、30年代汕头对老商业区格局的成功规划改造,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才有了当时汕头商贸的繁荣、港口吞吐量和基础设施等居全国领先行列的成就,由此奠定了汕头在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地位。老商业区的规划当时是世界少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商业区规划,在当时国内的城市规划是超前和领先的。既美观实用,又适应汕头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汕头商埠风格。保护好现存的以小公园为中心的重点老街和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工商业遗址等历史建筑就如同留住了汕头的城市文脉和历史印记,意义可谓重大。期望市有关部门对老城区的重新规划改造留下一手,让这国内独一无二的景观呈现世人,传承后代。

  摘自《汕头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_-_-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金平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