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山近水,城村相融”。作为全市镇域经济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之一,金平区鮀莲街道立足差异化发展思路,着重做好“特”的文章,瞄准特色农业和产业,在错落有致布局“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的同时,通过大型物流产业园区等平台赋能助力,推动片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走出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振兴道路。
在牛田洋片区水域上,养殖的鱼虾蟹肥美,大顺实业公司特地打造的生态海钓场吸引不少钓友纵享渔趣。这项新业态,是大顺实业探索水产养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又一次尝试。
汕头市大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东斌
我们现在是作为金平区省级水产产业园的实施主体,养殖不能单独理解为原始农业,可以跟电商结合,也可以跟加工结合,也可以跟娱旅休闲结合,现在我这边是逐渐打造一个产业链,推广牛田洋的特色产品和靓丽的风景。
同一片牛田洋水域,有着不同的风景,在距此不远的牛山头东片区附近水域上方,一排排光伏板将太阳能源源不断转化为电能,实现“水下养殖、水上发电”双收益。鮀莲街道这个88MW(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和“致富能力”。
水产养殖户 林树鑫
这一片有39亩多,养了虾和草鱼、鲫鱼、罗非鱼,有了光伏板之后,温度比较适合一点,就更适合鱼虾的养殖。
牛田洋片区2万多亩的水产养殖,以及莲藕、番石榴等多种农特产品,正是鮀莲街道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最美“底色”。而产品的市场与销路则是畅通水产经济“脉络”的重要一环。如何将经脉“打通”?借助天环冷链物流中心,鮀莲街道搭建起“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桥梁,青蟹、鲈鱼、对虾等本土特色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与之配套的,还有粤东江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鮀莲物流产业园等大型物流园区平台,多个平台协同发展,成为推进片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引擎。
粤东江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副总经理 傅抒涛
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产销对接,带动当地的产业链能够辐射完整。
除了丰富的物产资源,鮀莲街道的土地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同样突出。辖区43平方公里,占据金平区总面积近“半壁江山”,是汕头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一个街道。近年来,互互联通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但“规划相对滞后、空间布局无序”的问题,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为了让“沉睡”的土地资源动起来、用起来,鮀莲街道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进行又一步探索。
金平区鮀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刘思哲
其实说到底还是用地保障的问题,总的来说我们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我们国有统征的土地的出让问题,另外一个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使用,更多的还是说在确保我们村集体经济的利益上推行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用,让碎片化的土地集约起来,统一流转,这也是一个规模化的方向。
瞄准工业用地和回拨地碎片化、土地资源整体利用低效、基础配套设施较为滞后等问题,当地以“工改工”为抓手,整体盘活闲置资产。今年6月份刚投入使用的鮀莲产业园就是其中一个范例。这片曾经荒废多年的区域,如今成为了吸引多家企业进驻的“香饽饽”。全美云仓供应链的装货车从这里出发,快速发到潮汕三市等地。
全美云仓供应链负责人 曾梦瑶
我们的每天出车量在11到12车,我们的配送量是在潮汕地区算是比较大的规模。
金平区鮀莲街道大场社区党委书记 林坤永
通过招商引资,把闲置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有160多亩,现在我们把产业园租金集体收入也提高到原来的三倍,带动就业人员200人。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鮀莲街道精心培育大场、莲风、莲美、胜隆等4个典型社区,形成各具特色的“百千万工程”鮀莲样本。大场社区盘活约1000亩土地资源建设高质量水田,莲美社区采用“村集体+村民+高校+水产企业”的模式打造养殖规模约650亩的南美白对虾特色农副产品品牌,胜隆社区做活近2000亩海滩涂用以养殖生蚝,社区群众年收益达100多万元。在逐步完善的产业链赋能之下,“渔光互补”“十里稻香”“一村一品”等多个功能矩阵“各放异彩”,推动鮀莲“高质量发展”之路走深走实。
(来源:金平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