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设施
一、道路
清乾嘉年间,金平域内已形成的主要道路有顺昌街、行街。同治纪元年(1861年),道路范围西南沿海已扩展至永平路,西北至北部已扩展至福平路,东至东北已扩展至民族路。民国初年,道路范围东至公园路,西至海墘内街,南至招商码头(今港务局码头),北至乌桥小区。1949年,道路范围东至饶平路,西至西堤路;南至外马路、审判路(现跃进路),北部无甚大的变化,仍至乌桥小区。1960年,道路范围东部延伸至石炮台,北部至光华埠。1987年,道路范围东至东厦路,西至西港路,南至南海路、跃进路、渔港路,北至岐山、大窖。
汕头市区道路建设,清以前多属在自然形成发展的基础上整修成沙土路,间亦有铺碎石、鹅卵石。其长度、宽度均受当时面积不大、人口不多、无甚机动交通工具和大型生产工具等多种因素制约。1863年,海关从妈屿岛移建于汕头市之后,铺筑新关街,为市区最早的整地铺筑的道路。1921年铺筑福合路。1922年以后,按市政改造计划铺筑一批干道。至1928年筑成升平路、永平路、同平路、外马路、中山路、安平路、居平路、民族路、民权路等干道15条,总长11.64公里,总面积21.62万平方米。至1934年,又铺筑商平路、永泰路、镇邦路、瑞平路、共和路、汕樟路、西堤路、国平路等马路,干道增至34条,总长度为23.01公里,总面积为39.57万平方米。至1949年,市区干道共47条,总长27.29公里,总面积有44.50万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调整时期16年间,市区道路多着力于改造旧路面,也新辟一些干道。至1966年,干道总数达55条,共长35.68公里,面积有78.73万平方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城市道路建设缓慢,至1976年干道有58条,总长44.20公里,总面积94.18万平方米。1979年之后,道路建设投资逐年增加,建设成效也颇为显著,扩建、改建和新建道路共57条(段),总长36.77公里,总面积59.17万平方米。至1987年底,道路总长160公里,总面积111.00万平方米。此后,金平地域主要对20米(含20米)以内道路进行改建、扩建,至2000年,改建、扩建道路65条(段),面积11.5万平方米,总投资2450多万元。2003年,金平区范围内的主干道、次干道,以及绝大多数的巷道、村道均已全面铺上水泥路。
二、桥梁
民国初年,先后在梅溪河上兴建内乌桥与外乌桥,均为杉木结构便桥。后又相继建成廻澜桥、耀华桥、榕耀桥,并把内乌桥改建为同济内桥。1949年,外乌桥与耀华桥两座木桥已毁,1950年在原耀华桥位置重建光华桥。1960年后,先后改建和新建梅溪桥闸、光华桥、杏花桥、解放桥、廻澜桥、乌桥、西港桥闸和大港桥等8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交通桥梁。改革开放后,不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桥梁,全部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1986年,杏花桥进行扩建。1991年1月4日动工兴建金湖桥,1992年7月1日竣工通车。桥长336.7米,桥面宽30米,分4车道,其中主车道宽15米,西连金湖路与大学路相接,东与金湖路相连,是市区东西主干道的重要桥梁。1995年4月,动工兴建石大桥,1997年建成,1999年2月9日正式通车,是继海湾大桥之后架设起的又一座跨海大桥。大桥位于金平区西南部,北过辖区连接206国道公路,南跨石海,接324国道公路。辖区内还有金樟立交桥,汕樟南高架桥和金凤路、杏花路金砂路等多座人行天桥。
三、港口、码头
金平区是汕头埠的发源地,辖区内的汕头港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1860年,汕头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其时,汕头港年贸易总额高达400余万两。20世纪30年代初,汕头港进出港轮船艘次及运载总吨量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上海、广州。改革开放后,新建深水港码头东移,辖区内港口地位有所降低。至2003年,金平区域内有汕头港、西堤港和韩堤港主要等港口,较大码头有3000吨级客货码头、5000吨级杂货码头、5000吨级客运码头、5000吨级粮食杂货码头,以及西堤轮渡码头、升平水产码头、广场轮渡码头,还有西堤汽车轮渡码头、西堤港务局杂货码头、客运码头、四码头、永泰码头、渔港码头、大华水产码头、冷冻厂码头等多个小码头和专用码头。
四、输水管网
辖区居民用水主要来源于1911年建设的庵埠水厂、1959年建设的东墩水厂、1997年建设的月浦水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庵埠水厂铺设至民族路的水塔输水管长10.94公里,直径300毫米。汕头城区大小供水管总长48.4公里,但未形成有序的水管网络系统。1957年开始扩建、改建供水管网。庵埠水厂至潮汕路口东侧岐山中学的输水管长5.3公里,由300毫米直径管改为450毫米直径管。新铺设一条从岐山中学经公元厂至杏花桥头,直径为300毫米的输水管。1978年,在永泰路等路段新铺设直径300毫米的供水管5.4公里。1979年,在金砂路新铺设直径400毫米供水管1.2公里。至此,金平地域输水干管总长增至17.69公里。当时,由于水管偏小,供水不足,绝大多数居民仍须以水桶到公用自来水站买水来用。
1980年后,供水管网的铺设和改造工程加快,给水干管和支管的管径也不断扩增至600毫米、800毫米、1000毫米、1200毫米。至1987年,新铺设、改造输水管道93.4公里。1999年至2003年,除改造一大批供水支管、分管外,还相继完成月浦水厂出厂输水干管、汕樟北路给水管、324国道输水干管、金湖路DN800干管、东厦北路DN1000干管的铺设安装。随着输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的加快,辖区居民生活用水日益改善,各家各户自装的水龙头再也不愁来不了水。
五、排水系统
明、清时代,汕头城区尚无统一的排水设施,多为自挖阳沟排泄。统一的排水沟渠建设始于1922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结合辟建、修整、拓宽街道,建筑临街铺屋,进行排水沟渠构筑,较具成效。当时安平路一带至东部崎碌一带,形成以中山路为界的两种系统排向。中山路以北排入公园溪和廻澜溪;中山路以南排入石海。至1949年,市区大小沟渠共有104条,总长87公里。沟渠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圆渠为多,其次为混凝土圆渠,还有砖墙方渠、混凝土方渠、陶土管、瓷涵管圆渠等多种。大量沟渠的构筑,为城区的排污排水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排水设施缺乏统一指挥和勘察设计,出现同一排向、同一渠沟、沟径大小不一、沟底凹凸不平等现象,造成有的排泄不畅,有的清理不便。每遇大雨,即需涉水过街。
新中国成立初期,排水工程建设,一方面是解决乌桥等贫民区的排水、排污问题;一方面是对旧有沟渠进行整治、修筑、疏通,以改善排泄不良状况。为此,人民政府用以工代赈办法,在原来没有排水设施的西堤、乌桥、光华、涂坪、德记前修筑长10.76公里临时性木板沟渠,初步解决这些地区、街坊长期没有解决的渍水、积污问题。1953年以后,这些临时性设施,逐步改换成陶管沟渠。至1957年,排水沟渠总长113.95公里。1958年,城市全面开展除四害(蚊、蝇、鼠、雀)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排水沟渠整修和建设,砌筑一批直径60厘米的圆渠和断面100×200厘米的方渠。至1964年,排水沟渠总长115.11公里,其中干渠50条,总长41.02公里,街巷支渠773条,总长76.49公里,形成月眉、东区、西区、外马路四大排水系统。
“文化大革命”期间,排水沟渠建设缓慢,只新辟西港路、三让路和改造金砂西路、厦岭路干渠。但未能按系统配套,居民区雨水、污水无法排泄,且常有江海水倒灌。福平、镇平、华坞路一带,每逢雨季,常受浸渍之苦。外马路、中山路一带许多地段每逢大雨,也常需涉水过街。1973年,排水沟渠总长增至129.58公里,1976年增至135.91公里,1979年增至141.6公里。
20世纪80年代后,排水工程纳入总体规划,实施配套建设。1979年至1986年,先后新筑的有金砂路、长平路、金新路、金陵路、中山中路、龙眼路南段等干渠,形成新的排水系统;改造镇邦路、商平路、德兴街、永平路等路段沟渠,完善旧城区的排水系统,8年间共计新建、改建排水沟渠72.63公里。至2003年底,辖区下水道总长度为1400.56公里。
六、路灯
汕头开埠前后近50年,一直无架设路灯,直至1909年开始,在小公园西南部商业区一带才设置电力照明,1925年扩展至民族路、崎碌一带。1943年安装路灯816盏,1949年安装路灯1097盏。1957年,路灯设置范围扩至葱陇与崎碌一带,西部乌桥、光华埠一带也设置路灯,路灯盏数增至2474盏。之后近20年的时间内,路灯发展缓慢,至1975年,金平域内路灯盏数仅为2824盏。1987年以后,路灯发展步入快车道,至2003年底,共有路灯5739盏,不但路灯亮度增大,而且有不少架设为漂亮的景观灯。